郑州市碧沙岗公园“拆墙透绿”景观改造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老城区的建设逐渐从“大拆大建的增量扩张”转向“见缝插针的存量更新”。在规划师和建筑师的视角下,街道更新更多关注以建筑围合为主的空间,景观提升大多作为其辅助手段。然而,是否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将“绿色”作为街道的图底,让行人快速的穿行变为公园式的漫游?本项目便是风景园林师从自己的专业视角,提供的一种关于城市微更新激活街道空间的新思路。
▼一个中国城市老城区最常见的街景
▼6个月后,将变身为网红街道打卡地
项目背景
郑州市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公园城市为目标开展了老城区更新工作。碧沙岗公园作为拥有60年历史的标志性公园,成为老城区更新试点。该公园位于郑州市老城区中心,周边遍布郑州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医院、商场、地铁站等。本项目的改造核心是沿碧沙岗公园西侧嵩山路和北侧建设路步行街道空间的提升改造,面积约3公顷,包含人行道和公园边界的综合改造。设计旨在以“拆墙透绿”为指导,将城市街道与公园边界充分融合,实现“城市即公园”的愿景。
更新策略
1. 从“城市用地的刚性划分”到“街道空间的弹性融合”
打破原有刚性边界,意味着会面临诸多困难和阻碍,碧沙岗公园与道路用地的边界现状存在公园栅栏、地下综合管廊、电力、通讯等市政设施。项目推进依赖于郑州市委市政府的远见和决策力,以及郑州市园林局的执行力和协调力,对已有市政设施的改线、拆除,为项目实施创造了前提条件。
▲公园栅栏和配电箱的拆除,使道路用地和公园绿地的刚性边界变成弹性的绿色街道空间
2. 从“快速通行的冰冷街道”到“各得其所的热闹街道”
笔直的人行道和封闭的栅栏,给人以快速通行的导向性和冰冷的心里体验,设计通过微更新途径,利用碧沙岗公园绿地资源,将公园林带纳入街道步行空间,改变步行方式,设置休憩港湾、廊架等设施,营造绿色街道,形成可行可赏、景观宜人的街道慢行空间。街道的微更新也引发了意想不到的使用者反馈。
▲行道树下的绿丘将步行与车行分隔,安全的街道为多样化行为提供了可能性。街道变成城市舞台,每位路过的行人都是他们的观众。
▼孩子的奔跑、新人的婚纱摄影、大爷的乐器演奏、大妈的美拍,城市微更新带来的变化,便是街道的人情味。
▼将人行道适度曲化,在保证步行流畅的前提下,营造漫步公园行走体验
3.从“封闭的公园边界”到“开放的公园城市”
公园边界往往是设计忽视的地带,为保证公园的内部完整和安静,常用植物、地形甚至围栏进行边界限定。本项目的实施重新定义了城市公园边界。相比公园内部,紧邻街道的公园边界与城市街道和市民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当面临此类设计和改造时,需要设计师以更开放的态度审视城市与公园的关系——城市即公园。
▲围栏拆除后,碧沙岗公园真正成为了城市街道的一部分,人行天桥的曲线美得以被看见。
▼新增加的次入口提高了公园的可达性,模糊了公园与街道的边界感。
▼市热力图表示了人流的密度,改造完成后,公园西侧和北侧边界的人流量明显增加,城市生活与公园的渗透性更强。
4. 从“围墙内的杂木”到“街道上的风景”
临机动车道一侧,在法桐行道树下增加了微地形进行交通分流,形成疏朗起伏的车行界面;临公园一侧,设计保留现状的雪松、棕榈、大叶女贞等乔木,清除下层杂灌,同时增加微地形,补植小乔和地被,营造复层围合、尺度宜人的步行景观界面。
▲公园侧的微地形和行道树下的微地形,共同营造出舒适的步行空间
2
郑州市紫荆山公园“拆墙透绿”景观改造
为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打造“美丽郑州、花园郑州”的城市形象,郑州市于2019年初开启了以碧沙岗公园、紫荆山公园、人民公园三大公园为引领示范的拆墙透绿行动。紫荆山公园位于郑州老城区的核心地段,周边用地人口密度较高,对城市开放空间需求大。此次景观提升改造设计内容包含与公园围墙边界相关联的一定宽度的绿化带(含人行道范围)以及公园重要出入口、集散广场、活动场地等重点地块的景观改造提升,共计约30000平米。
▲紫荆山公园区位
▲公园改造设计范围
设计提出“用绿色消融边界,把城市‘种’进自然”的理念,从看不见公园内景色的实体围墙,到可以直接从临街的景观带步入公园,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更新后的街道被赋予了更多复合性功能,并将有限的城市绿地空间最大化的利用起来,成为郑州市民多彩生活的空间载体。
1、打破刚性边界,实现城园共融
改变传统的人行道紧邻市政道形成的笔直单一的线性空间,将人行道适度蜿蜒布置于公园绿地中,在保证步行流畅的前提下,营造漫步于公园的行走体验,使城市和公园有机融合,居民的出行环境更加舒适安全。
▲改造前——封闭、冰冷、狭窄的人行空间
▲改造后——舒适、热闹、功能复合的城市街道,成为吸引市民驻足的独特靓丽的风景,形成可行可赏景色宜人的街道慢行空间
▲沿市政路增加了多个进出公园的小型出入口,提高了绿地的可达性,弱化了公园与街道的界限
▲增设非机动车停车场,便民利民,停车空间与人行道之间种植竹林营造步行休闲空间与停车空间的互不影响,同时保持视觉的通透。
2、梳理现状植被,重塑街道风景
梳理围墙内杂乱的植被,保留高大乔木,利用微地形搭配带状时令花卉,借助疏林草坪打开空间,形成疏朗通透、简洁大气的沿街景观风貌,同时作为城市街道的绿色缓冲带。
▲改造前——公园边界范围杂乱密闭的植丛
▲公园毗邻金水路与城东路交叉口的松石造景
▲引入雾森系统,增加空气湿度的同时打造梦幻意境 ;
3、“针灸式”介入,“活化”林下空间
结合场地功能与光照条件,采用“疏林透光微整容”方式,打开视线,活化林下空间。设计过程中尊重场地现状条件,充分保留现状长势良好的乔木,简洁可透水的休息木平台、弯曲流畅的异形挡墙座椅,营造出优美舒适的绿荫休憩空间,让更多的市民能够充分享用绿地,给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施工过程中被保留的树木
▲设计底部架空的木铺装,让雨水可以最大限度的下渗
▲林荫下的休息空间
开放式的公共空间构建了公园内外景观的积极对话关系,场地内被谨慎保留的大树也形成了城市街景向公园内部绿色渗透的最佳软连接介质,激活了原公园边界的消极空间。
▲从街道望向公园
▲设计细节
4、映射地域文化,唤醒历史记忆
紫荆山公园系商代旧城址的一部分,距今已有3500年的历史。几千年来,由于风沙堆积和洪水冲淹,大部分城墙已埋入地下。设计将园路铺装、垃圾桶、标识系统等赋予殷商纹样充分彰显紫荆山公园悠久厚重的商文化底蕴。
“拆墙透绿”——不是简单地将公园围墙拆掉,而是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重新审视公园与城市的关系,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将围墙内外的空间有机缝合。
本项目通过精心营造“拆墙”得到的有限空间,重塑了围墙内外的风景,弥合了公园与城市的界限,激活了公园周边的消极空间,改善了市民的游园体验。项目建成后,得到社会各界一致赞誉,实现了在人口密集、寸土寸金的老城区画龙点睛的城市微更新。
3
郑州市人民公园“拆墙透绿”景观改造
郑州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公园城市为目标开展了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拆墙透绿”工作,坐落于郑州市主城区中心地段的人民公园成为重要的更新试点。
人民公园临近郑州火车站、二七广场,周边分布医院、学校、商场等设施。园内有两处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遗存,分别是位于西门的彭公祠和南门的胡公祠。此外,公园现存百年老国槐、湖滨老茶舍、东门等承载着郑州人民美好记忆的文化节点。
此次改造提升重点围绕公园边界、重要出入口、集散广场、公交站点等区域。
△ 人民公园区位图
△ 改造设计范围
△ 改造设计平面图
方案提出“将绿色分享给城市,融入城市生活、点亮城市文化。”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出行的原则,通过景观手段改善慢行交通环境、提升城市面貌,打造交通顺畅、环境优美、体验丰富的城园空间。
改造提升策略
◆1、合理组织交通,实现慢行交通舒适、便捷
公园西边界的铭功路为立交道路,沿线人流集聚点众多,造成机动车、非机动车与人行交通混杂的现象。改造提升从“车本位”向“人本位”思想转变,科学梳理交通流线,优先保障行人、非机动车出行,各行其道、安全顺畅。在公园城市理念指引下通过拆除公园围墙,将慢行置于公园绿色环境之中,实现公园融城,城园一体。
改造前
△ 改造前车行道、人行道与公园相互隔离。
改造后
△ 改造后将人行空间置入公园,增设出入口,保证行人、非机动车的有序通行,形成变化丰富充满活力的城园界面。
◆ 2、增彩添绿,融入绿岛、花境等精细化设计构建花园式街区
公园围墙拆除后,人行道可灵动贯穿于绿地之中,形成若干绿岛。其内利用不同花色和高度的草本植物营造花境空间,既保证视线通透,又具有较高的观赏性。
改造前的步道
改造后花园式漫步道
△ 适当简化现状植物层次,保留大树、梳理中下层植被、营造微地形,并辅以点景石,形成舒朗明快的林下空间。
改造前林下植被
改造后
△ 改造后植物搭配层次分明,构筑物和景石的运用使绿地空间富有文化性。
◆ 3、结合历史文脉发掘,点滴融入细节设计
公园现状西大门场地整体风貌与园内临近的两处民国历史建筑遗存不协调,无法体现公园厚重的年代感与历史氛围。通过提取历史建筑色彩及材质特点,重新设计入口建筑,梳理门区空间,塑造庄重典雅的气质。
改造前西大门
改造后
△ 重新设计的西门,呼应历史建筑风格,营造古朴婉约的门区环境,形成富有文化特色的城园界面。
改造前
△ 改造前公交站周边通行及停留空间局促。
改造后
△ 改造后 公交站周围增设休憩廊架及活动场地,风貌沿用老公园材料样式。
△ 造型古朴的月洞门展示街区与公园的融合,空间灵活多变。
△ 提取老公园的景观材料,重新组合形成特色园路,延续古朴婉约的风貌。
一道围墙曾经挡住了老百姓对绿色的亲近,也挡住了城市的生机。
拆墙透绿,拆的是物理的围墙,更是老百姓的“心墙”。
从此绿地更宽广,视野更开阔,城园更和谐。
4
“日坛公园花园式示范街区”项目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日坛公园周边,包含日坛北路、日坛路、光华路三条街道,街区面积19400平米。在北京花园城市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本着“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指导思想,呼应日坛公园的文化底蕴,打造开放融合、服务于民的日坛绿色共享街区,形成北京市花园街区示范项目。
日坛公园花园式示范街区平面图
开放融合的共享街区
“融合”是花园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公园绿地与城市景观融合,城市好像从花园里生长出来一样(花园城市)。
将城市道路与日坛公园一体化考虑,采用“借景”的设计手法,后退公园围墙,将公园景观“借”到城市中,市政人行道进入绿地,城市道路去市政化及风景化,走在城市中好似走在公园中,打造“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花园城市景观,形成“开放融合的共享街区”。
改造前——常规人行道与封闭的公园边界
改造后——公园围墙后退、市政人行道园林化
便民惠民的服务街区
公园围墙后退,将本来封闭、低品质的公园边界死角改造为开放、高品质的绿色客厅,打造居民便于到达且24小时开放的绿色共享空间,体现“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服务宗旨与市民的美好生活。
首都儿科研究所(简称儿研所)是北京著名的儿童医院,周边人员密集,很多挂号后无处落脚的家长和孩子只能无奈站在街对面的绿地内等候就医。公园围墙后退,将原本封闭的绿地改造为儿研所对面的就医休息空间,设置零食售卖驿站、医院挂号二维码、旅行箱存放柜、避雨廊架、休息设施、智慧监控等配套设施,体现城市对人民的关爱与城市的温度,形成“便民惠民的服务街区”。
改造前——公园的管理和卫生死角
改造后——24小时开放的绿色客厅
改造前——儿研所就医家庭无处落脚
改造后——体现城市温度的便民客厅
改造前——公园围栏阻隔城市空间与绿色空间
改造后——开放共享的休闲客厅
芳香典雅的文化街区
采用现代中式的设计风格,以及丁香、金银木、绣球、早园竹等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且耐阴的植物,解决现状乔木郁闭度高带来的下层植物不易生长问题,呼应日坛公园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中式典雅的芳香之路。
休息场地处设置日坛老照片文化墙,展示日坛片区的历史老照片,唤起城市历史记忆;设置日坛老地图文化墙,展示日坛片区的发展与变迁,地图文化小品展示日坛片区的古今对比,呼应日坛公园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芳香典雅的文化街区”。
改造前——常规市政人行道
改造后——芳香画廊
改造前——常规商业空间
改造后——活力画廊
改造前——红墙和裸露的绿地
改造后——红墙画廊
(景观专辑)